“在采油队那会儿,一见有记者来采访,我就跑到井上干活儿,喊也喊不回来。女子采油队很受大家关注,我嘴糯,人家问问题,我有舌头不会说!”74岁的徐淑英说话急、嗓门大,好像着急要回井上干活。回想往事,如同缓缓打开时光的闸门,回忆从这扇门中射出光芒,50多年前的大庆油田“铁姑娘”徐淑英从中走了出来。
(资料图片)
1966年,徐淑英来到大庆油田工作。她当过大庆油田第一油矿女子采油队食堂管理员、饲养员,后来成为女子采油队队长。1974年,徐淑英被授予采油“铁姑娘”称号,1977年被授予石油部劳动英雄、全国三八红旗手。
和一群青年人来到大庆油田那年,徐淑英才17岁。开会时,老师傅跟她们讲解如何测气、采油,让她们学铁人,做铁人,“把青春交给油田”。当时的徐淑英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,但她知道,要学习,要吃苦。一开始,组织上分她到食堂工作,负责种菜养猪,搞高温沤肥,她干得起劲。
“我们农村出来的孩子,讲求能干、本分。我在食堂工作,地都是我们自己种,菜也是自给自足,我就琢磨怎么把肥料造得精细一些,让庄稼长得好。”徐淑英回忆道。
那时买粮没有车,徐淑英一个人用自行车推,用肩扛,来回十多里路,从不叫苦。有一次下大雨,采油队没了余粮,她冒雨出去,光着脚回来,硬是把50多斤粮扛回队里,保证了100多人按时开饭。
后来,徐淑英成为女子采油队的一名采油工,同时兼顾食堂的工作。
“当时还管着食堂,要养猪喂猪,种地犁地,到了女子采油队,除了采油,还负责队里的生活采买。后来,我们买了两头小毛驴,用小毛驴拉车运粮。那会儿,我们都有积极性,都想着干活不输给别人,人有了信念,再高的山都能爬上去。”徐淑英说,往回运粮时,遇上小毛驴眼睛迷了,自己就用舌头帮它舔;一摸毛驴身上都是汗,就让它歇会儿,自己架起驴车架子往回运。
有一年冬天,大雪纷飞,为尽快拿下一口积压井,女子采油队的姐妹们冒着刺骨寒风抢进度,手冻麻了,脚冻僵了,喷出的原油溅在身上,工服冻成了冰盔甲,大头鞋冻成了冰疙瘩,但大家咬紧牙关苦战三天三夜,终于打开了积压井,实现日产原油30多吨。“那时候,我们个个都是‘铁姑娘’,处处打头阵当先锋,不服输那劲头,连男人们都服气。”徐淑英满脸自豪。
管油井时间长了,徐淑英也成了量油、测气、清蜡、扫地“四小医生”,就像人生了病,大夫一号脉就知道是什么问题。有一次,一口井的旁喷管坏了,炉子怎么加水液量都加不满,她到那儿一检查,就知道是里面的旁喷管漏了。
后来,“铁姑娘”的名声渐渐在井场传开了。大家休息时,“铁姑娘”不知道休息,在采油岗位很多年都不回家。“咋不想家?有时候也想家,也哭鼻子,可当时生产需要人,把男同志都抽去搞作业、搞测试,干更重更累的活儿,采油队的女同志就得顶上。”徐淑英说。
在千千万万战天斗地的大庆人中,徐淑英成为铁人王进喜一般的“铁姑娘”。交谈中,我似乎能感觉到她肩上曾经扛着的常人难以想象的重担,但她的讲述却始终沉浸在幸福的回味中。唯恐这种幸福无法传递给我,她滔滔不绝地诉说着、回忆着、比划着,让我也沉浸于大庆人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中,沉浸在好似第一股工业油流喷涌而出的激动中。
2004年,徐淑英退休。井场远了,青春远了,可“铁姑娘”的干劲还在。“人再富有,可精神不能丢,这一辈子都不能丢。什么精神?就是铁人精神!” 徐淑英拿出自己养老金中的一部分,多次捐给养老院。连续十年春节,她到乡镇养老院照顾老人,和老人们一起包饺子过节。
“我给自己定了计划,退休以后头十年,一年要跑养老院里的100户困难户,做点力所能及的事,全省哪儿都跑。干到65岁,跑不动了,就发动年轻人接着跑。有一年过年,我身上带了3000块钱跑了几个养老院,回去‘溜光(花完了)’!那天我一天没喝一口水,回家躺床上一歇,感觉心情可好了!”
在一张张泛黄的照片里,当年那个飒劲儿十足的“铁姑娘”,正绽着笑容看着已是古稀之年的自己。那时候的劲头,那时候的志气,她一辈子没改。
文 | 陈聪,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、北京作家协会会员